吐槽欧洲 - Neither Here Nor There: Travels in Europe

这本游记的文风和之前写过的两本都不一样

image.png

这本游记的文风和之前写过的两本都不一样。前几天写过的读书笔记的《在中国的大地上》《失落的卫星》,都比较严肃,例如前者,作者尽量保持客观,虽然对中国的描写并非一味的说好,甚至对某些易感人群还会有些不适,但那就是 1986 年中国的样子。而后者更属于严肃文学,本身文字就像一幅严谨的地图,最后还不忘增加一带一路作为注脚(地图都是政治的)。为什么游记会这么严肃客观呢,因为读者对这些目的地都是陌生的。中国人对中亚可以说很陌生,而 1986 年的中国,对全世界来说都很陌生。对陌生地方的游历,你除了忠实的记录,恐怕没有更多选择。

而这本《全民疯狂的欧洲》(有的版本译作《欧洲在发酵》)则完全不同。作者是美国人,而美国人对欧洲绝对称不上陌生,所以作者怎么写欧洲呢?他选择了一个有趣的角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吐槽文学」。他在 1991 年走遍欧洲,去寻找那一丝不同,甚至夹杂了非常多的个人的经历与想法。

对欧洲这种大家都很熟悉但不一定都去过的地方,这种展开方式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节选一点感受一下:

第九章 汉堡

103 页·位置 1481

我本以为汉堡会是一个阴冷的国家,就像是德国的利物浦,到处都是破败的天桥和怎么也找不着的停车站。

第十章 哥本哈根

112 页·位置 1616

我在这儿有一个温馨提醒,如果你将要在下火车后换乘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渡船,请记住:千万别做第一个下火车的“出头鸟”,因为所有人都会跟着你,相信你知道怎么走到主船舱去。有一次,我和 300多人一起,跟着一个头戴灰色软毡帽的人,绕着甲板跋涉了两英里,在车厢旁边长长的通道上前前后后地转了好几圈,还在帆布篷大卡车旁边迷迷糊糊地兜了一圈。

116 页·位置 1685

在欧洲这个对快乐最不敏感的角落(在挪威,三个人加瓶啤酒就是聚会了;在瑞典,自杀是一项国民性的运动),丹麦人如此放松的生活态度,已经不只是令人感到新鲜,而是令人感到震惊了。

第十六章 米兰和科莫

187 页·位置 2735

我先去了米兰大教堂,它呈洞穴状,是哥特式建筑,也是世界第三大教堂。它的外墙积满了污垢,堆满了脚手架。教堂里面十分昏暗,我花了好几分钟才找到天花板。就算是在如此昏暗的环境下,它依旧十分绚丽灿烂,而且里面没有游客。去过佛罗伦萨之后,你就会觉得这是一桩让人开心的新奇事儿。

第十八章 列支敦士登

215 页·位置 3137

列支敦士登上一次参与军事行动是在 1866年,当时它派出 8个男子对抗意大利。没有一个人在战斗中身亡,事实上——你会觉得这很有意思——他们回来的时候变成了 81个男人,因为他们在路上交了很多朋友。

对了,作者 Bill Bryson 非常擅长换个角度重新讲述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他还写了一系列简史,例如《万物简史》,值得一读。

PRI_16872511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