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梦与职人 - American Dreams in New York

Photo by ian dooley on Unsplash

美国梦与职人 - American Dreams in New York

美国梦和日本的职人,过去我从来没有试图将这两个概念融为一体。直到我看到这本《纽约餐桌:美食城市的缔造者》,才发现寰球同此凉热。

美国梦和日本的职人,过去我从来没有试图将这两个概念融为一体。

美国梦似乎是英雄主义精神,是靠一己之力获得成功的那种意向,而职人却是日本从事手工业者的匠人精神的集中体现。「美国梦」这个概念可以经常在各种文艺作品、电影电视上看到,大概也成了美国社会价值观或者说美国精神的一部分,这个词汇似乎天然就带着「财富至上」、「消费主义」、「机会均等」等内涵,非常的正能量。而这个概念塑造的如此成功,以至于作为东方造词大国的我们,还照抄了一个类似的句式叫「中国梦」。

职人,过去我在 Blog 中写过一篇(职人幻想 - The World of Shokunin),这个词汇所叙述的事情似乎正好相反。工匠们不被外来的欲望和消费主义所影响,他们在全世界向往「财富自由」的风潮中不为所动,坚守着自己的方寸之地,或制作拉面,或制作酱菜,还有铁器、玻璃、漆器,等等凡是属于手工制品的,无论吃穿用度,皆有一票职人醉心其中,并代代相传。而我在上述文章也提到,职人文化好像是一种认命文化,外部卷不动就转而向内,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手工业,还是求财而不得才不得不选择职人的路线。

这一点上,美国人就坦率的多。

《纽约餐桌:美食城市的缔造者》这本书,主标题看似是写美食,但副标题暴露了真正的内容,显然是在写人。这本书几乎采访了上百个纽约的餐饮业从业者,从路边摊到饭店,从酒店到酒吧,从洗菜工到行政主厨,每个人一段小故事,各有不同,但读着读着,我就产生了开头的那种画面感,这是美国梦与职人的结合。

ny.jpg

书中的食品从业者的人生经历大概是这样:一位东欧的兽医博士学位获得者,辗转来到美国。发现从事兽医行业的牌照非常难考,而且他的英语不是那么的好,工作并不好找。有人介绍他去一个路边摊跟别人一起做塔可 —— 或者热狗,或其他什么东西 —— 起早贪黑做了很多年,并从中发现了一些乐趣,并坚持下去、研发新品。路边摊业务扩大了,他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 —— 获得更大的生意或者被纽约时报推荐 —— 纽约时报经常会推荐各种有趣好吃的新饭店,而纽约的有钱人和闲人们喜欢探店。兽医博士成为了一位小有名气的餐饮从业者,也许他会梦到自己的学位。

也有从墨西哥挺着大肚子的孕妇步行越过边境,一路搭车来到纽约,在饭店幽黑的后厨打工多年,偶尔有机会在某个厨师生病时接替了对方的工作还做的不错,得到了老板的重用,多年以后自己独立开了饭店,因为风味独特又坚持品质,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饭店,得到旅游网站的推荐,游客络绎不绝。

我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那部著名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像一个窗口,又像一部寓言。给了我最早的美国和纽约的印象。当然我一度认为那是艺术的加工,不过从兽医博士的故事中,我又看到了主角王启明的影子。

在《北京人在纽约》中,王启明是一位大提琴手,他的梦想就是去美国发展,背着大提琴,带着老婆孩子奔赴美国。刚到美国就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纽约文化 —— 接机的姑妈帮他们找了住处 —— 一个便宜的地下室,然后就拍拍屁股走了。留下王启明看着破烂的地下室原地懵逼风中凌乱,然后冲上去对着姑妈走远的车屁股破口大骂。家具买不起,在垃圾堆捡旧的,工作找不到,只能封存了大提琴然后出去送外卖。纽约像是一个世界级大乱斗的舞台,不管你在原来的国家有多牛逼,来这里恐怕只能从住地下室、送外卖开始。

王启明后来的故事跌宕起伏。电视剧有一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 如果你爱一个人,送他来纽约,这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送他来纽约,这里是地狱。

对书中的餐饮从业者来说,似乎又印证和加强了几十年前的电视剧给我留下的纽约印象,而我甚至很难说他们感受到的是天堂还是地狱。他们有前面说的兽医博士,也有纽约艺术大学的毕业生,还有雕塑家等等,也有其他国家已经成功的厨师,但是到了纽约,全都从削土豆洗菜开始,而且一洗就是四五年。然后逐步晋升为流水线厨师、冷菜厨师、热菜厨师、肉厨、厨师长,乃至行政主厨 —— 行政主厨就不下厨房了,主要是餐饮管理。几十年后,有很多人成功了,但是没成功的那些人去哪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