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小记 - Walking In The Night

沈阳小记 - Walking In The Night

这次国庆节多了一天,就好像中了彩票大奖。其实这一天也不是上峰的恩赐,本也是我们自己的假日,一通辗转腾挪,如同朝三暮四的猴子一般的我就莫名开心起来了,那就去沈阳。

这次国庆节多了一天,就好像中了彩票大奖。其实这一天也不是上峰的恩赐,本也是我们自己的假日,一通辗转腾挪,如同朝三暮四的猴子一般的我就莫名开心起来了,那就去沈阳。

「东北」对我来说是一个遥远的符号。东北三省我只去过大连,但大连从口音到城市风格,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山东城市,没有任何东北感 —— 东北对我来说,除了轻工业快手、重工业烧烤以外,还有洗浴中心、赵本山和松花江上的大白杨。

而沈阳,在我脑子里的印象与东北并没有什么明显差异,直到我从收费站下来,这种符号感才渐渐消逝,紧接着具体化。结果我并没有看到上述任何一个东北印象中的东西。反倒是出了收费站就开始拥堵,像极了北京早高峰的机场高速。扑面而来的是千篇一律、巨大又空洞的住宅楼,喧闹拥挤且无序的马路,仿佛进了望京 —— 望京是北京的一个被两条环路和两条高速分割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区域,位于(曾经)偏远的五环边,有很多古老国企的自建家属院,布满了陈旧的带着雨水冲刷痕迹的高层塔式住宅楼,被称为交通秩序的消失之地、史前韩国城、北京互联网公司最后的避难所。

出租车司机自豪的跟我介绍,我住的酒店附近,就有一个夜市,是亚洲最大的夜市。我当然有点怀疑这个排名的真实性,以及到底有多少个候选人参与排名,不过这也让我升起一股豪情,既然烧烤被誉为东北重工业,那一定要去夜市体验一下 —— 我在夜市上挑花了眼,最后买了一份狗不理包子 —— 我在天津都没吃过狗不理包子,这是物理意义上的第一次。当然后来我专门搜索了一下,亚洲第一大夜市和中国第一大夜市竟然不是同一个,令人深思。

我对「吃什么」怀有一种深深的选择恐惧症,这种选择恐惧一方面来源于物资匮乏不愿意浪费的中国好基因,一方面来源于肚子容量有限,吃了这个就吃不下那个的机会成本焦虑。就好像读书,如果摸黑买一本书,读到一半发现不好,扔掉还是继续读完,到底怎么办,就成了一个艰难的选择。一方面已经花了很多时间,一方面读下去还要花更多时间。这么一看我在选择打开哪本书上的时间,可能已经超过了读书本身,痛心疾首。

逛夜市也是,我转了半个晚上,结果买了一份包子。还好同行的同学拉着我去一个摊子上坐下,点了几瓶啤酒,几盘小海鲜,外面开始下雨,就着雨夜的风,我们相谈甚欢 —— 因为我已经吃过了包子,海鲜也没有吃得下几口 —— 后来同学拉稀一晚上,我躲过一劫,不亦快哉。

如果说沈阳像哪里,在我有限的见识中,很像天津。足够大,足够扁,足够老。很多本地人不愿意留下,而留下的人却满是赞赏,好像老母亲看着自己不争气的傻儿子,一脸的宠溺。还好沈阳的隔壁没有如黑洞一般的北京能吸走一切,保留了一些增长的火种。

走在工业博物馆的那些来自上个世纪、巨大又沉默的机器构件边,忽然有种沧海桑田感,希望我们都能熬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