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匆匆 - Two Artists of Photographic

Photo by Philipp M. on Unsplash

行摄匆匆 - Two Artists of Photographic

我家附近有一个罗红摄影艺术馆,以前我是不知道的,直到有一天家里小朋友的同班同学的妈妈说要拉几家小朋友去玩,我才知道还有这么一处所在。

luohong.jpg (罗红作品)

我家附近有一个罗红摄影艺术馆,以前我是不知道的,直到有一天家里小朋友的同班同学的妈妈说要拉几家小朋友去玩,我才知道还有这么一处所在。过去我对于摄影这种艺术形式总有点看不起,摄影这个词说起来好像很正经,但是如果你想到拍照,特别是现今用手机随便抬抬手就可以拍照,高尚感就荡然无存了,按快门谁不会啊。

但冷静如我,曾经观察思考过自己的这种对艺术形式的偏见的来源,大概来自于对「形成作品」这个动作是否足够费力的一种潜意识。简单的说,如果搞一个作品特别费劲,例如古代的石雕、巨大的油画 —— 数米高的大画甚至湿壁画,肯定比一尺大的小画要来的高级。因为大画除了比较浪费画布和颜料,对画家把握构图的水平也有更大挑战,能不画走型就很不容易了。所以在我的内心深处,过程更艰难就意味着结果更厉害。而摄影好像并不在其中,加上无论胶片还是数码照片这种非常容易复制的载体,也让人觉得廉价。

但到了罗红的这个艺术馆,我感受到了另一重压力 —— 或者说魅力 —— 满山满谷都是金钱的味道。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说这里是一个庸俗的暴发户式的仿古建筑,或是 ins 风的带有高饱和度或莫名其妙又粗制滥造的装置的网红打卡地。要把钱花掉有很多种方法,我们也见过太多,无论是买一堆无聊的 Bit 风头像 NFT,还是把家里装满限定版的暴力熊与 KAWS,花钱很容易,但是用钱买到物超所值的东西,是很难的。

在这个艺术馆里的金钱气息里,我感受到了如何创作出值钱的摄影作品 —— 如果按动快门很容易,那就让摄影师到达按快门的时间和地点变得很难就好了。罗红的拍摄,都是在地球上不为人知的神秘地点,他钟爱野生动物与广袤草原,没事就开着直升机 —— 贴着好利来的标志 —— 在非洲大草原和南美洲上空乱逛,逐水草而居。照片放大到四米高还纤毫毕现,从题材到光影,国家地理杂志也相形见绌。

但我还是觉得缺了点什么。

再后来我发现了理塘人卡布的作品《西藏,西藏!》。卡布是一位从 IT 工程师转行来的摄影师,在西藏这片土地上反复奔波了二十多年,我们眼中神秘的异域,对他来说早已像是自家学校的操场一般平静与熟悉。因此看着他的书,除了高原风光与信仰带来的异域风情,更多的是脚下结结实实的生活。

平常印象中的西藏,充满了绛红与黄的白墙,喇嘛的微笑,宁静的雪山。从未有人登顶的神圣的冈仁波齐还有熙熙攘攘的珠穆朗玛。砾石的山坡上有雪莲和塔黄。有「此生必驾 318」,有「不走回头丙察察」,你看着这些文字似乎就心生豪迈,画面感油然而生,抖音 BGM「Victory」在耳边响起。好像西藏带给我们的总是神秘又神圣,壮丽又壮美。但这多少有些无聊,连天葬台都不再能勾起我们的兴趣。

而随着卡布的脚步,常带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小际遇。

他自驾穿过一条错路,而发现一座寺庙。溜达到人家卧室了,才发现了一位有名的活佛仁波切,就拉着人家猛聊天,活佛仁波切人很好,听说他到过的一些地方,也格外高兴起来,拉着他攀谈。中午还管了饭,吃的青菜和牛肉粒,因为太饿多吃了三碗白饭,仁波切微笑的看着他。

后来又偶尔经过一座寺庙,那些日子因为天气太热,喇嘛们在院子里搭了帐篷纳凉消夏,拉布与同伴们进门打招呼,吃了喇嘛们几碗酸奶,又跟他们踢起球来。

有时候拉布走在路上车就坏掉了,只能与同伴支起帐篷睡一夜,某一次风雨大作,帐篷还没有固定就飞走了,同伴飞身跑下峡谷将帐篷救回,问为什么跑这么快,答曰坡太陡停不下来。

这些小际遇,在我看来比那些恢弘的景色都要迷人,不知道是因为我的岁数大了,还是因为短视频刷的太多,似乎只有这种贴地的生活才能吸引我。

这本书并不是一个摄影画册,虽然有几百张照片,但更是一本几十万字的大书。通过文字让照片变得立体,让一个个摄影作品活起来,却又不像视频会禁锢你的想象。随着书中的文字,每个人都可以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西藏。

tibe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