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的洋葱 - 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

哈罗德的洋葱 - 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

以前看到一句话,说渣男就好像洋葱。你一层一层剥,边剥边流泪,剥到最后发现,啥也没有,啥也不是。

以前看到一句话,说渣男就好像洋葱。你一层一层剥,边剥边流泪,剥到最后发现,啥也没有,啥也不是。

而有趣的是,有一位大乘佛法家也讲过类似的比喻 —— 修习佛法就像给洋葱剥皮,一层一层,你的日常习惯是皮,你的的物欲是皮,你的人际关系是皮,甚至连「道」本身都是皮,很难很苦,可能还要哭出来。剥到最后,能得到一个种子吗?里面其实什么都没有,但那什么都没有本身就是你得到的「果」。这个地方一般很难理解,大意就是修习佛法本身并不是给你增加什么本领,而是「离垢」的过程,把本来的自己显露出来,那就是所谓「佛性」。

我看过的将这种脱壳与剥皮快速表现的文学作品,上一回是《七重外壳》,那是上高中的时候,我在《科幻世界》上看来的,当时简直惊艳,与同是科幻迷的同学每天下课都在讨论,到今天仍然依稀记得一点情节。

《七重外壳》的故事有点像今天说的元宇宙。一个高级的 XR(混合现实)技术,将主人公带入虚拟世界中,让主人公寻找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或者说破绽。结果主人公找到一个破绽后游戏终止退出,但其实还是在更真实一些的虚拟世界中。而主人公很机智,持续发现破绽持续叫停,突破了好多层后,最后自己也迷失了,就如同《盗梦空间》,到底是虚拟世界还是真实世界,他已经无法分辨了。

不过与《七重外壳》和《盗梦空间》这种迷失型大结局不同的是,这一本《一个人的朝圣》,却更具前面说到的禅意。

6609c93d70cf3bc7ce5794f7d200baa1cd112a51.jpg

主人公哈罗德是一位六十多岁的退休老人。他由一封信和一个偶然听来的信念开始,开始徒步行走穿越英国。他听说癌症患者会因为信念而好转 —— 这个蛋郑渊洁也扯过(见《一个泄露天机的淘气细胞的话》)。而他久未谋面的一位曾经的女同事因为癌症,此时即将不久于人世,哈罗德忽然冲动的给对方医院打了个电话,说我要走过去,让她等着我啊。他相信这种带着希望的等待会延长患者的生命甚至治愈对方。

而且他升起行走念头的时候,只是出去寄一封信,没有任何准备,普通的一双船鞋,普通的外套衬衣,还打着领带,兜里揣个钱包,就出发了。

书中也有悬念,为何要为一个久未谋面的女同事就干出这么冲动的事?难道他们曾经暗生情愫,暗通私情?不只是我这么想,主人公的妻子也这么想。而他们的婚姻关系就如同今天很多中年人一样,早已分房,各过各的,双方见面礼貌有加却不知道应该聊些什么。名存实亡的婚姻之下,有这种猜测也很正常。

走在路上成为所有人的过客,哈罗德从一个传统的英国绅士 —— 谨慎、礼貌、不愿意冒犯任何人,打着严谨的领带 —— 逐渐变成了一个如《阿甘正传》中留着大胡子不修边幅跑步横穿美国的阿甘形象。后面跑着一群追随者,他们追随的原因各不相同,打扮各异,互相吵架,但将哈罗德视为摩西。

哈罗德在旅途上剥洋葱。开始是一位不想打扰任何人的谨小慎微的绅士,只知道硬走,弄伤了自己。后来学到了照顾自己,再后来为了省钱不再寻找旅馆而改为露宿和化斋。因为被记者采访而出名,有了一大群追随者像个明星。再后来又离开了追随者,恢复了安宁,独自走完最后的路。

他的妻子也在家里剥洋葱。开始不愿意跟邻居说丈夫走了,后来与邻居开始交流,又开车去见了丈夫想带他回来,却发现他眼中的光彩。再后来,哈罗德一度坚持不下来,累的产生了幻觉,只好向妻子求助想回家,没想到妻子电话里对他说「我帮你在附近酒店订了房,而你,要走下去」。

读这整本书我都在回想着开头那个佛法与洋葱的比喻。人生就是不断的剥洋葱,剥到最后其实不会有什么,整个人就「啪,没了」。有的洋葱甜,有的洋葱辣,但共同点是,你都需要流点泪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