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说到,诗人宋之问逃回洛阳,如同再入虎穴。如何找地方落脚成了他的当务之急,而这个落脚地日后也成了他洗白自己逃亡身份的一个机会。这个机会,还要从去年中央领导换届,导致他被下放到广东的事情开始讲起。
女皇有四个儿子,但却都不太让他满意,一旦儿子流露出对李家的怀恋,或者对未来皇位的想法,就会果断除之。二儿子甚至写了一首诗以描述这个状态: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后来女皇岁数大了,两个男宠张家兄弟在朝廷有点无法无天,三瓜李显坐不住了。李显本质上也是个怂人,但他爹是皇帝,他妈也是皇帝,气势还是有的。而且严格来说,他妈武则天还是篡了他的位,当年他已经继位当上了皇帝,结果被迫让位于妈。
让位于妈之后,他被下放到湖北很多年,期间和妃子韦氏相依为命,活的和一个普通老百姓差不多,一年到头肉也吃不上几顿。生了个小女儿,连包被都没有,只能脱下来衣服裹上,起了个名字叫「裹儿」,喜欢的不得了,裹儿的诞生为李显的下放生活增添了一丝亮色。而裹儿,就是日后的「安乐公主」,这就是后话了。
后来女皇岁数大了,看李显可怜,又把李显叫回来,在狄仁杰的建议下,重新立他为太子。但这个时候三瓜李显没有以前那么笨了,一不做二不休,叫上宰相张阑之还有几个近臣一共五人,在洛阳搞事。计划很简单,他们宣布张氏兄弟谋反,然后直接杀进去把两人干掉,完事。再冲进女皇的寝宫,把女皇身边的人都赶走,逼着女皇在已经写好的禅位诏书上签字画押。完美。
女皇岁数已经大了,看到带头的是自己的三瓜李显,好像并不意外。李显拦住所有兵将,并走上前来跪在女皇面前,注视着女皇却一言不发,现场一片沉默。就在所有人感觉实在是太安静了,似乎要坏事的时候,女皇忽然大声宣布,封太子为监国,明日准备禅位大典。现场兵士全都跪倒,许久再抬头的时候才发现女皇不知道何时已经离开了。
李显就这样第二次登上了皇位,曾相依为命的韦妃也成为韦后,小裹儿,成了安乐公主。不过李显在湖北久了,不太了解首都政务,他跟女皇的侄子武三思关系不错,而他再次登上皇位,母亲还是成全了他,所以他对武家人还是有好感的,他只是痛恨男宠张家兄弟 —— 宋之问,被认为是张家兄弟的党羽,在这次清算中被下放到了广东。
宋之问在广东的一年,也没有停止读书看报,他密切关注着京城动向。在他以为自己倾慕的女皇的时代已经过去的时候,赫然发现武三思仍然权倾朝野。甚至武三思和李显再次密谋,把协助李显搞事的五个人都弄死了。
当然此时这些事跟宋之问没什么关系,他逃回洛阳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在洛阳城外,他写了一封信,大意是「岭南风土、潮热不堪、一身都是病,甚是想念洛阳亲友,承蒙照顾,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前日小厮给我出主意说让我跑回来,我想回来无处居住,连累了朋友岂不是造孽,哈哈,哈哈,如此这般,这般如此」,然后誊抄了十来份,乔装打扮为信差,来到一个馆驿,寄给洛阳的十位昔日好友,并且告诉馆驿,自己在等待回信方能回转。
结果前前后后收到七八封回信,大多是安慰劳苦,有的还赋诗几首请他赏玩,只有一位朋友叫做张仲之的回信说,没事,你要回来住我家里吧,怕它作甚。这位张仲之是个很仗义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比较李逵。
有了这封信,宋之问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了,又单独回了一封信,讲说月黑风高夜,僧推月下门,请留门。张仲之心领神会,宋之问终于在洛阳安顿了下来。住了没几天,他就听说张仲之跟几个人正密谋想弄死武三思。张仲之也不避他,心说你一个戴罪跑路之人,传出去就要杀头,咱们都差不多,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没啥不能说的。当然宋之问和武三思也不熟,也不以为意。
没过几天,他弟弟宋之逊听说他跑回来了,就暗中来看望他,日常闲聊说起武三思,宋之逊一脸向往,说哥哥你是不知道,武三思大人权倾朝野,比当年那两个面首还要牛逼,可惜啊,咱们贴不上去。
嗯?宋之问忽然停下来问到,贴上去有什么好处吗?宋之逊说那当然,那谁家的小谁,现在是武三思大人眼前红人,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啊。嗯,宋之问沉吟了一下,我这里倒是有个现成的投名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