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是我才工作不久,一次去出差,目的地已经忘记了,只是清楚的记得在飞机引擎的轰鸣和昏沉的睡梦中,机长广播说正在飞越黄河。
这条河对我来说,它就在那里,总还是有一些比看一眼它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即使并没有,也会觉得反正它就在那里,看与不看那一眼,似乎也并不重要。当然如果我们恰好不得不来到它的身边,那也便一定要看一眼了。我便伸头到窗边,瞥了一眼那蜿蜒的,一瞬间因为反射阳光而变得金黄的那条黄河,之后便又沉沉睡去。而黄河的印象第二次浮现在眼前,便是这一本《黄河之旅》。
作者的黄河之旅,本是他在成书二十多年前制作的一档电台节目,想来便是如那一档电视节目《话说长江》一般自言自语的一类。二十年前的语言与文字,所见与所感,当然不如作者后来的《禅的行囊》(之前写过,读书笔记地址)一般老练,但也透出一股新鲜与热情,而异乡人那种独有的特别视角却是二十年来始终延续的。
相比于顺流而下,人总是喜欢追溯过往,就像是在追问「为什么」,在这追溯之中,无论得到新知还是旧识,往往心里都有一丝安慰,就像见到多年未见的老同学,明明陌生,却会凭空生出几分熟悉感来。旅行也是一样,大到江河小到溪流,但凡游览水系,总喜溯流而上,似乎见识了源头,才算拥有这条河。于是作者也未能免俗,从东营开始,一路走到那属于牛头、石碑和玛尼石的黄河源。他所到之地,或富有或贫瘠,但无一不是古城古都,黄河所哺育的这一角中华,也在作者笔下徐徐展开。
小时候我总是不理解,为何源头的一道溪流会成为入海时的滚滚巨流,带着泥沙还能冲出一片沙洲。后来我意识到那无数的大小河流汇入黄河的意义,但同时我又迷茫了,那黄河还是不是黄河?
再后来,我来到黄河入海口的东营,驾车穿过胜利油田那一排排曾经代表着旧工业时代辉煌的梁式抽油机(俗称磕头机),面露斑驳却仍上下工作着,能让人想起悬浮海面的巨大朝阳的画面。
穿过芦苇荡到达海边,到达了作者的起点,看到了河水和海水间那条来不及混合的明显分界,忽然明悟,其实黄河就还只是源头那一条小溪。而平静入海的洪流,都是无数中途加入的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河水,不是黄河养育了大地,是大地养育了黄河,先民赋予它荣耀,又承受它肆虐。
这滚滚黄河会不会梦见自己还是小溪时的清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