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 - Made By Chinese Girls

很多人谈到东莞,都会面露暧昧,好像这里是性都阿姆斯特丹,这是多年以前的一场打击东莞色情产业运动的后遗症。在那之前,很多人特别是北方人,是不太了解这座城的。我记得当年还在某家创业公司的时候,一些同事们去了一趟东莞调研,回来的调研报告为我们展开了东莞的另一面。

很多人谈到东莞,都会面露暧昧,好像这里是性都阿姆斯特丹,这是多年以前的一场打击东莞色情产业运动的后遗症。在那之前,很多人特别是北方人,是不太了解这座城的。我记得当年还在某家创业公司的时候,一些同事们去了一趟东莞调研,回来的调研报告为我们展开了东莞的另一面。

那次调研的目标是东莞的年轻人 —— 以厂妹为主,因为工厂里女工远远多过男工 —— 使用智能手机的方式以及获取 App 和内容的习惯。印象中大概是 2013 年或 2014 年,厂妹们一天工作十一个小时,面容憔悴的鱼贯而出,来到路边小店,拿着一张歌单,或者电影单,点菜一般拣选,选完了花几块钱,让老板从电脑上把选好的歌曲或电影拷贝进手机 —— 那个时候并没有什么 4G 5G 无线流量,马路上与店面中的免费 WiFi 热点也难寻(所以后来还冒出了一个 WiFi 万能钥匙来帮大家蹭网),厂妹们更不会有这个闲钱买电脑,便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数字内容付费,可能比我们大多数人都要早。

在那之后,我们尝试着为这些路边小店的老板们,提供一款定制的,负责 App 及内容下载并导入手机的客户端软件。当然后来软件的事情我已经淡忘了,只对这些工厂里的年轻人印象深刻。

她们不像北京的「北漂」这般鸡血,也不像深圳「三和大神」那般躺平,她们目的明确,身体麻木,靠年轻人的恢复力应对超负荷的劳动,血管中流淌着被规训的秩序感,上班时间她们面目模糊的消失在电子厂中,手上如流水一般产出我们使用的手机、电脑、数码相机、MP3、电子词典、鼠标、显示器,每一个 Made in China 的电子产品背后都有拉线女工的腰酸背痛与汗水浸润。

s26262170.jpg

《工厂女孩》这本书,将我重新带回了那段思绪中。如果说那次调研给我的印象是东莞的外貌,那这本书描写的几乎就是东莞的灵魂。2010 年前后,作者从新疆迁居东莞,并辗转在电子厂打工,亲身体验那种成为流水线一部分的机械化劳作的痛苦,并将这个痛苦逐渐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流水线的一部分。

每日连续工作十一个小时,人的身体会变薄、变脆,皮肤变厚,脸颊干燥,每个手脚关节都痛,不痛的时候则发酸,肌肉不可控,四肢失去整合能力,目光无法长时间集中于一点,看什么,都有些摇晃。

我逐渐适应了这个空间的一切:味道、噪音、油污、速度……我投入地劳动。我正在自我消失。我作为人的特点,正在被机器抹煞,它越来越坚强,而我,越来越像它的某个零件。这是我到达这里后,最和谐的时刻!

我不再紧张地环顾左右,看组长是否来巡查,想法子去厕所,找个机会偷懒……没有,我一心一意干活,将整个桌面清理得干净利落。我简直要表扬自己:在某个时刻,我甚至比机器还快!当停下来等它时,我会犒赏自己:看窗外。

她也看到无数形形色色的女孩,从农村熙熙攘攘的赶来,投入一个个电子厂成为人肉流水线,她们在下班后也有自己的悲欢离合,也有自己的不同的人生结局,有人存了钱回家盖房,有人流连于花花世界做了台商二奶,也有人流离于足浴城与 KTV,成了扫黄的对象。

她同样去手机小店付费下载过电影和音乐,过去那次调研的印象与作者笔下的东莞渐渐重合,就像一场 3D 电影一般产生了立体感。而调研报告没有提到的是,这些电影其实大多是色情片,而她却近距离的观察这一切并如实记录了下来。

我过去从来没有认真想过,中国制造的代价竟是这一个个的农村赶来的鲜活生命,仅仅是为了摆脱那祖辈贫穷的命运,便将自己投身于机械洪流,她们用自己的青春和肉体给我们带来的廉价电子产品,换取每个月两千元的工资。而这些如今躺在角落的电子垃圾如果有记忆,会不会记起那些因组装它们而变得粗粝的双手,和 PCB 板焊接腾起的烟雾中发红的双眼?

作者后记:

我写下了她们的名字,她们的故事,她们的大笑,她们的眼泪,她们的梦想。以前,她们被人随心所欲地描述成一群未开化的人,可以被忽略,可以被随便安上什么名称:农民工、乡下人、外来妹、北妹,似乎都过得去,没有人会来评论和抱怨。她们提着箱子,拽着包袱,跳上公交车,从一个镇转移到另一个镇,四处寻找工作机会。她们不是别人,她们就是我,我就是她们。在我的内心深处,总有个农民底色在作祟:如果我不曾考上大学,不曾在城市里工作,我将和她们一模一样,扛着包,离开家,四处奔波。

我和她们之间的距离,只需要一个转身,就走到了。

5e1e21d3315e1cc9944beb7dd585110b.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