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几页《西游记》- Humanities In The Immortal World

看了几页《西游记》- Humanities In The Immortal World

来了兴趣想看看西游记原文,说来有点惭愧,四大名著我至今也只看过一部《水浒》、半部《红楼》,《西游记》是第一次拿起来。

近些天不敢乱说乱动,只能向古书中寻找精神。前几天看了杨洁导演写的《敢问路在何方》(写了读后感 敢问路在何方 - The Birth of Classic Works),书里记载了《西游记》电视剧创作过程的艰辛,虽然是公家拨款,但是因为处在文革刚结束的紧张气氛里,整个拍摄过程就好像一场步步惊心的创业过程。

看完这个「创业经历」,就来了兴趣想看看西游记原文,说来有点惭愧,四大名著我至今也只看过一部《水浒》、半部《红楼》,《西游记》是第一次拿起来。本来想就着西游记聊聊创业,也算为「商业观察」栏目舔着脸增加一篇,不过想到这个话题可能已经被写得烂俗,而如果往政治联想,那又要再封七天 —— 我的微信公众号已经被封号七天,以儆效尤,虽然不知道是因为哪篇 —— 所以就还是聊聊书。

看来看去,发现电视剧改的确实不错,师徒四人平衡了,也简单了。原本书中人物性格过于丰满,圆润有余,正能量不足,而杨导演希望用电视剧为这部书正名,自然需要讲究一些。所以将原书过于丰满的人物拍得平了一些,脸谱化了一些,大约就能满足文革刚结束的社会风气和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了。

首先是孙悟空,孙悟空在原书中武力值并不突出,虽然是先天精气孕育的石猴,但是谁也打不过,全篇想得起来的也只是干掉了一个白骨精,但他的智商与情商都很高,简直是「社牛」。人脉 —— 神脉很广,基本上各路神仙都认识,到谁家都能蹭顿饭,注意这情况并不是很常见,猪八戒就差得远,能跨圈的神仙并不多。

有趣的是他当年大闹天宫前,在八卦炉中没有烧死,其实靠的是头脑和知识,而非肉体硬扛。他的抗火能力并没那么强,这一点就跟红孩儿和火焰山的桥段自洽了。

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扇起煅炼。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煼红了,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作“火眼金睛”。

另一处孙悟空的智商体现在对一个千古难题的回答上 —— 为什么他不扛着唐僧一个筋斗飞到西天 —— 这几乎是我童年对西游记的最大谜团,因为西游记里有两个「十万八千里」,一个是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一个是取经路途十万八千里,就好像故意的。为什么不直接带着唐僧飞到大结局,童年的我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看了原书,原来聪明的孙悟空早就给出了两重答案。在流沙河,左右抓不住沙和尚的时候,猪八戒就建议过这件事,孙悟空解释的第一重原因是不能带凡人。

行者道:“我的筋斗,好道也是驾云,只是去的有远近些儿。你是驮不动,我却如何驮得动?自古道:「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

二是取经是唐僧的修炼,别人帮不上忙。

我和你只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也取不得经来;就是有能先去见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经善与你我:正叫做「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这简直有点厉害,从系统设定和价值观两方面进行了详尽解答,可谓自洽。

说了孙悟空再说唐僧,唐僧在原文中简直丰满的不得了,让我想起了金庸笔下的张无忌。以前记得看书的时候最气张无忌,觉得作为主角,不如乔峰仗义,也不如虚竹郭靖单纯,但后来意识到,张无忌在金庸小说里最像个「正常人」,有胆小的时候,也有寡断的时候,有时候鼓起勇气,有时候顾此失彼。而对读者来说,失去了脸谱也意味着不够绝对,难以快速生出爱恨。

原书的唐僧就是这样,没有几个形容词可以形容他。不必说妖精,每次遇到强盗都要屁滚尿流,吓的站不起来,遇到有什么神仙显灵又要虔诚跪拜,却又不退缩,完事了继续上路,让悟空去给他找饭。但思考一下,书中唐僧自幼在江南富庶地区出家,踏上取经路可能还不到二十岁,还是个孩子,有这些举动不是很正常吗?

行经半日,更不见个人烟村舍。一则腹中饥了,二则路又不平。正在危急之际,只见前面有两只猛虎咆哮,后边有几条长蛇盘绕;左有毒虫,右有怪兽。三藏孤身无策,只得放下身心,听天所命。又无奈那马腰软蹄弯,便屎俱下,伏倒在地,打又打不起,牵又牵不动。苦得个法师衬身无地,真个有万分凄楚,已自分必死,莫可奈何。

而且唐僧还很讨厌,嘴上喜欢唠唠叨叨,比如五庄观孙悟空干碎了人参果树一节:

连夜跑路还埋怨没睡好觉,那种小小的无伤大雅的自私性格简直跃然纸上。

这一夜马不停蹄,只行到天晓。三藏道:“这个猴头弄杀我也!你因为嘴,带累我一夜无眠!”行者道:“不要只管埋怨。天色明了,你且在这路旁边树林中将就歇歇,养养精神再走。”

后来孙悟空去求医树的方子,唐僧生怕人家不回来还威胁他,反过来看孙悟空,有情有义,大丈夫多了。

三藏道:“你往何处去求方?”行者道:“古人云:‘方从海上求。’我今要上东洋大海,遍游三岛十洲,访问仙翁圣老,求一个起死回生之法,管教医得他树活。”三藏道:“此去几时可回?”行者道:“只消三日。”三藏道:“既如此,就依你说,与你三日之限。三日里来便罢;若三日之外不来,我就念那话儿经了。”行者道:“遵命,遵命。”

你看他急整虎皮裙,出门来对大仙道:“先生放心,我就去就来。你却要好生伏侍我师父,逐日家三茶六饭,不可欠缺。若少了些儿,老孙回来和你算帐,先捣塌你的锅底。衣服脏了,与他浆洗浆洗。脸儿黄了些儿,我不要;若瘦了些儿,不出门。”那大仙道:“你去,你去,定不教他忍饿。”

不过书还没有看完,也许后面还能发现点别的有意思的东西,回头再写。

xyouj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