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患者 - Fall in Love with Coffee

不论你是哪种咖啡患者,你们都是人间宝藏

今天群友们聊起了咖啡。

其实咖啡这东西主要有两拨消费人群,一种就像每天带着耳机出街的肥宅,听音乐的目的主要是隔绝环境噪音,沉浸在一个只有自己的环境里。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们都会用磁带录下收音机里一首传唱的歌,灌满整盘磁带反复播放。而另一种,就好像音响发烧友,他们从音源到功放,从线材到环境,都要求完美,甚至还有对水电和火电的变态要求,只为还原现场感 —— 也许不是,天知道他们为了什么。

咖啡也一样,一大波人是功能型咖啡患者,他们喝咖啡的主要作用是提神,因此对咖啡的主要要求是方便、口味不要太差,三顿半等类型的速溶是他们的首选品类。而还有一拨人是爱好型咖啡患者,言必称瑰夏蓝山危地马拉,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们在讨论回字的四种写法。

功能型咖啡应该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因此功能型咖啡的主要价值点体现在「品牌」与「一致性」,品牌很好理解,帮助大家快速识别品质与口味,而一致性是工业品的一大重要价值。简单的说,就是无论何时,你身在何地,你都可以期待遇到相同的味道。

记得曾经和朋友聊起星巴克,星巴克的重要价值并非是提供一个装逼空间,而是你无论走到何地,看到一家星巴克,进去点一杯坐下,你就好像回到了自家楼下。不管这家星巴克位于南非还是日本。这种情绪带来的价值简直迷人。又好像我的朋友互联网活化石老高,他无论走到那个国家,都会吃麦当劳,这种味蕾带来的安全感,甚至超越了试图探索当地美食的那种兴奋。

著名连锁咖啡星巴克 Starbucks,与著名咖啡生产商意利 illy,都是一致性方面的大师。咖啡豆作为一个强调风味的农产品,基本没有相同味道的两颗果子,而他们靠着精湛的拼豆调配技术,以及严格的烘焙、制作流程,能让你喝到儿时和家乡的味道,这不能不说是工业奇迹。

Starbucks.jpg

爱好型咖啡就很不同,爱好型咖啡患者主要是太闲,所以他们有时间和兴趣探索全世界的不同产区、不同品种、乃至不同烘焙与制作方式带来的些许口味差异并津津乐道,时不时还会摆出一个轮状物,然后拉着你说你尝尝,有没有坚果有没有坚果,你勉为其难的喝下半杯,说可能有吧,他又会拉着你去漱口,然后品尝另一杯,问有没有蜂蜜有没有蜂蜜。他们还会与朋友交流的时候说一些日晒不如水洗之类的黑话。

cafewheel.jpg

对爱好型患者来说,咖啡的重要性和咖啡因无关,更不能勾兑那些愚蠢的牛奶、糖块或者糖浆。一杯咖啡 15 克粉,连咖啡粉的颗粒细度都会影响口感与风味。我想这类患者可能与红酒患者差不多。

一包豆子拿到手,先要看看名字,一般只有一个种类名的,通常来说是最差的,比如你拿到一包豆子,上面写着「阿拉比卡」或「罗布斯塔」,那就好比你买到一瓶酒,上面只写着中国白酒,想想也不敢喝。而略好一点的,就会写产区了,比如「埃塞尔比亚」,这就好比一瓶酒上面写着「中国北方白酒」,不管怎样你至少知道自己的酒是东北腔还是广东腔酿造出来的。

coffeebean.jpg

再好一点的,就会写产地了,例如「翡翠庄园」,这时候我们拿到的就是茅台镇的酒了!你不光知道你拿到的是一瓶酱香型白酒,而且还是茅台镇的,对于没喝过中国白酒的老外来说,你能跟他吹半小时了。但这种程度的豆子非常微妙,因为这基本上已经离开功能型咖啡患者的视野,却又没有进入爱好型咖啡患者的法眼,很尴尬。

继续深入就会出现一些奇怪的名词,例如树种、级别、水洗/日晒这种东西,这些东西就好像你跟人聊坤沙、碎沙、翻沙和串沙的区别,大部分人会莫名奇妙觉得你只是在装逼,少部分人会认为你挺懂的好像在装逼。

这些东西也会让豆子的价格产生巨大差异。一如飞天茅台和茅台王子酒的差异。只不过茅台通过品牌区分把这些工艺区别隐藏起来了,而咖啡豆庄园们大多是大宗农产品批发商,没搞品牌,都露着,只有最基本的评级以及区分定价。这种区分有多大呢,来张图感受一下。

FFA371E6-EBC8-4B64-8D71-83E6271EA297.png

功能型咖啡患者撑起了咖啡工业的整片天。功能型患者们撑起了星巴克、illy、瑞幸、三顿半,包括整个意式浓缩咖啡产业,他们热衷于发明新的勾兑方式,奶多了加咖啡,咖啡多了加奶,他们见面就会讨论又新买了什么咖啡机,杯子要预热多少度,今天又有新品牌的浓缩液式便携装上市了,元气森林凭什么阻击可口可乐。

而爱好型患者就像是工业社会夹缝中的一小撮田园手工业者,沉迷于原始的手工劳作以及假惺惺的互相欣赏、探店、与邻座戴着礼帽和圆眼镜的徐志摩扮演者进行咖啡品种与风味的交流,与永远穿着长款围裙以及头上用胶水粘死一顶鸭舌帽的手工咖啡师讨论厄尔尼诺对咖啡口味的影响。

他们都是人间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