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正面 - Facade Of The World
小时候我家住在曾经的著名「网红」景点 ——「避暑山庄」旁边。我记得曾经在里面溜达的时候身边擦身而过远方的游客,空气中留下一段抱怨:「就这?这跟颐和园一样啊,我为什么大老远来看这个?」没有去过颐和园的我有点纳闷。
小时候我家住在曾经的著名「网红」景点 ——「避暑山庄」旁边。我记得曾经在里面溜达的时候身边擦身而过远方的游客,空气中留下一段抱怨:「就这?这跟颐和园一样啊,我为什么大老远来看这个?」没有去过颐和园的我有点纳闷。
后来到其他的地方,看到了一些后来的网红景点和网红设施,我也会由衷的说一句:「就这?我为什么大老远来看这个?」从那时开始,我渐渐明白了,这些景点和设施,并不是让你看和让你玩的。这些其实就是影楼。
想到影楼,就想起了多年以前拍婚纱照的场面。那是一种非常羞耻的感觉,还好现场围观的人并不多,而未来会看这组照片的人也不多 —— 那时还没有朋友圈。那是我结婚前夕的某一天,被拉着到一家婚纱影楼,流程很简单,谈价格 —— 主要是选择不同套系,包括服装与背景 —— 然后约时间。到了日子,来到影楼二楼的后台,其实不叫后台,但化妆间和堆满了服装道具的感觉简直就是后台。
不管男女都要化很重的妆 —— 我猜测那时候 PS 和滤镜技术并不发达,后期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化妆后还要用一种什么水固定住 —— 名字我已经忘了,四舍五入和 502 胶水差不多,能让你在一整天的活动中不会花,听说掉水里都没事。修了眉毛,头上和脸上堆满胶水的我们好像长相已经发生了变化,对着镜子会有一种陌生感,而多对拍摄的顾客都要频繁呼喊对方的名字以防领错,有时还会因为同时想穿一套好看的婚纱而互相呛声。
我们穿着一套一套正面光鲜,袖口脏污,背后别满了别针 —— 因为大小并不合身 —— 的各式服装,有中式旗袍马褂的,有普通婚纱西装的,也有贼眉鼠眼仿佛刚偷了神灯的阿拉丁,亦或是马上要被砍头一脸 emo 的路易十六。这些服装的质地糟糕,穿着体感如同军训时的廉价迷彩服,粗糙坚硬又不透气,服装的主要重点都放在了观感上,兼顾了拍照效果及廉价两个重要的经营指标。
而布景与服装也很一致,摄影棚背后的上方有若干窗帘一样的卷帘,放下来一个是昏暗的中世纪城堡的石头墙,又放下来一个又变成老舍的茶馆,再放下来又变成如 Windows 壁纸一般的蓝天白云青青草原。布景真的是布做的,画的质量一般,只是角度合适,经过精心设计的拍摄位置,拍出来还带上点立体感。
这一套流程下来比较累,整个人会持续的保持在换衣服、排队、微笑、灯光晃瞎眼、换衣服……这样的循环中,而且我非常庆幸没有选择室外拍摄,那将是一种体力和精神的双重打击。支撑自己的唯一信念就是未来到手的美美的照片。
几天之后,进入了看照片环节,影楼的伎俩我们已经查过攻略,具体来说就是把所有 PS 过的很好看的照片让你选择,每多一个就会多很多钱,争取做到让你哪个都不舍得放弃,而最过分的是,你放弃一张,对方就会当场删除一张,没有机会反悔,惊心动魄。由于对这套手法早已成竹在胸,我们对删除照片一事没有任何意外,风轻云淡,但仍然对保留哪张照片爆发了激烈的讨论,最终花了几千块钱,留了很多。除了相册,还放大了几张挂起来。
因为这些照片制作精良,都印刷在一个木板子上,导致搬家的时候成为沉重的负担,而我每次拿出来看看,看着那个不太像自己但确实是自己的人,影楼一日的艰辛经历已经慢慢淡忘,但相片中人与我的关系似乎也已经渐渐分离。我们为什么要在一个欧洲城堡里端坐,为什么要在桌面墙纸里留下一个笑容。这些意义似乎并不存在。
后来我看到过一些网红景点或网红打卡地,甚至到访过一个网红基地 —— 网红基地的意思是,这一整个地方都是由拍照布景组成,我粗粗看来,能够独立成一个主题的拍摄点没有一千个也有七八百个,叹为观止。在网红基地中流连,你就仿佛在逛小红书。你可以脑补一个女孩子站在这个地方背对着你,一只手比成 Y 字斜指天空,你也可以脑补一个女孩子拿着一杯奶茶带着微笑低头看地。当然他们都应该穿着瑜伽裤。
这些拍摄点有的带有一些主题,例如民国风的古老街巷,或者清代皇宫里的坐床。也有的匪夷所思,例如一个弯曲台阶上挂着一只发光的月亮,用泥堆砌的不知道什么风格的奇怪建筑,或者高高的台子上放着一只木凳子诸如此类,一切都涂成粉色或者淡蓝色。不过仅限于正面,因为没有人会傻到以为这是旅游景点,这就是为拍照而生的地方,你需要的就永远只有正面。
我问老板,怎么想到要搞这个,他说,「我们以前是拍电影的,发挥余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