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之地 - Dreamland:The True Tale of America’s Opiate Epidemic

疼痛之地 - Dreamland:The True Tale of America’s Opiate Epidemic

看了这一本《梦瘾·美国阿片类药物泛滥的真相》,好像还有一部美剧叫做《成瘾剂量 Dopesick》,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这大约是《绝命毒师 Breaking Bad》的 B 面吧。

看了这一本《梦瘾·美国阿片类药物泛滥的真相》,好像还有一部美剧叫做《成瘾剂量 Dopesick》,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这大约是《绝命毒师 Breaking Bad》的 B 面吧。

dreamland.jpg

小时候的经验一直告诉我,疼痛不是什么独立的病,感冒了会头疼,吃了坏东西会肚子疼,蛀牙了会牙疼,病好了,疼就好了。直到我看到一个词叫做「疼痛管理」,看到了医院里设置了「疼痛科」,才发现人类医疗的人文关怀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 —— 疼痛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体征,避免疼痛是病人的基本权利。这看着很有道理,但其实还有另一半,就是「疼痛是主观的」,而再配合上医生的一个 KPI —— 病人的满意度。这三个事情放在一起,就会有点耐人寻味,后来就发生了「奥施康定事件」。

1995年,美国制药公司普渡制药,研发出一种阿片类止痛药「奥施康定」,阿片类顾名思义,都是从罂粟提炼的,吗啡、海洛因都是。二十多年的时间内,普渡制药的医药代表们,跑遍了美国,创建了一个崭新的商业模式,叫做「疼痛诊所」,也被称为「药丸工厂」。一方面他们宣传说「奥施康定」没有成瘾性,是一种止痛良药,一种科技奇迹;另一方面,很多医生乐得清闲,根据患者自述直接开方抓药,连问诊都省了,因为反正病人说自己疼就是疼,他有服用止疼药的权利,不开药反而会被投诉。

在普渡的营销活动开展后不久,奇利科西及其周边城镇开始出现对奥施康定上瘾的患者。随着耐药性的增加,他们中的许多人每天要服用数百毫克的奥施康定。处方药想怎么开就怎么开的新潮流使得奥施康定无处不在。药丸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不久,阿片类药物成了小镇孩子的派对药物。如果换到过去,这些孩子可能是在篝火旁喝得酩酊大醉。

其实奥施康定的成瘾性很强,而且药物过量还会死人。就这样,奥施康定一度成为美国瘾君子的硬通货,在朴茨茅斯市 —— 著名的卖药之都,甚至比纸币还要好用。这些貌似合法的药物 —— 其实就是毒品,慢慢的流入了整个社会之后,因为药片的力度仍然不够,毒瘾越来越大的人发现了新大陆,另一波牛逼的人出现了 —— 一帮墨西哥小镇来的毒贩,开创了新型的海洛因售卖模式。

来自墨西哥小镇铪利斯科的一帮人,号称「铪利斯科男孩」,他们带来了一种老家自制的「黑焦油海洛因」,与常见的白粉不同,这种海洛因是黑色胶状,大约混合了糖浆。这些海洛因被晾干做成各种各样的东西或工具蒙混入境,而这些毒贩们竟然用呼叫中心和外卖员来贩毒,而且服务周到。不像电影里看到的那些穷凶极恶,他们彬彬有礼得好像美团外卖。

设想一下,原本在美国一个人要买到毒品,要去街头或贫民窟,看起来就很危险的地方寻找毒贩,但这些注重营销的墨西哥人来了,只需要一个电话,就有司机给送上门,要命的是还会有回访电话,如果司机态度不好,下回就会换一个人,可能还会有点补偿 —— 例如送一份免费的毒品。毒品的消费者从原本的社会底层无家可归者,转变成了中产阶级的孩子们。

然而到了2009年,情况发生了变化。詹米(一位卧底警探)从他们手上买了毒品之后,老板们会打电话来询问:服务满意吗?送货的司机态度粗鲁吗?有一次,一个贩毒团伙的老板打电话来为司机迟到而道歉。他有很多客户,老板说,以后他会让手下送货更加准时。

詹米把这种新的态度归因于夏洛特市里的铪利斯科团伙之间的竞争。他认为,铪利斯科的那些高层管理人员正在推行同财富500强公司一样的质量控制体系。他发觉他们的服务比许多合法的零售商还要好。

结果这种面向服务的毒贩与另一波合法的毒贩 —— 普渡公司与奥施康定诊所 —— 一起,将美国推向了毒品的深渊。阳光下的普渡公司用虚假广告和大力推销,将毒品当做处方药来售卖,而墨西哥服务至上的毒贩站在阴影里,承接了溢出的更强烈的需求。

2020年10月,普渡制药因为「奥施康定丑闻」被集体诉讼,宣告破产,据说一共有 40 万人因为奥施康定而死,成瘾者不可计数。但曾掌管普渡制药的萨克勒家族家族仍然在生产奥施康定。直至今日,奥施康定已进入 122 个发展中国家销售,而中国作为世界上药品管控较为严格的国家,也贡献了 122 个发展中国家整体销售额的一半。

aosh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