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之人的困惑,是原因还是结果?- Behind the Vtuber

中之人的困惑,是原因还是结果?- Behind the Vtuber

新的一集科技乱炖,我们谈了很多关于「中之人」的话题

新的一集科技乱炖,我们谈了很多关于「中之人」的话题。中之人就是虚拟偶像背后的表演工人,没有自己的人格,不需要创作,只需要按照既定的剧本献声即可。本来,传统的表演中早就有这一角色,我小时在电视上看的译制片,以及著名的翻译腔的重要代表人物童自荣老师,是我童年唯一知道本名的配音演员,他的特别声线让人过耳不忘。

其实从古代戏剧开始,演员演的就不是自己,而是一个剧本中的角色,跟着剧本严格前进,但为什么从来没有如今中之人的困惑呢?因为观众都了解这一切,知道角色和演员的分野,不会有人是角色的粉丝,但演员的粉丝一直就有很多。角色虽然有人设,但角色是死的,演员靠自己的演绎,演活了角色。

opra.jpg 这一切都可以称作是传统内容产业:稳定的剧本角色、动态的演员、人们欣赏的是演绎角色的演员。这是一种动态平衡。

打破这一平衡的,是偶像经济的出现。这时候,粉丝们欣赏的并不是演绎角色的演员,而是演员或艺人本身。过去演员在台上会接受喝彩,下台了照样去菜市场买菜。而现在不管演员演的怎么样,人们追捧的是这个自然人,这是一种聚焦前移。给艺人带来困扰的同时,也有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不需要艺人真的上台去演绎某个作品,就可以红 起来,进而产生价值转化,这对当前对赚钱速度要求颇高的市场环境来说,无疑是个好模式。但问题随之而来,自然人如果成为商品,那商品本身就具有了独一无二的人格个性,独一无二的人格会有风险,例如吴亦凡事件。

之前在商业本质的一篇文章中我提到过,利润从何而来。为了降低风险,商业运营者一定会再次将风险剥离并加以控制以产生超额利润,这就产生了如今的「中之人」现象:将偶像的脸和具体人格再次剥离,甚至将人格剥离为人设和行动两部分,仅仅将最可控的行动交给自然人来完成。这时看起来也还 OK,初音未来也顺利运营了很久没有毕业。形成了新的动态平衡。

可是新的平衡又被交互技术的发展打破(卷死)了。既定的剧本与台词之外,粉丝又对交互产生要求,这些可以与正常人进行交互的虚拟偶像,没有剧本,自然人承担了那些随机应变的表演工作,他们的自然人格自然会渗透出来,对虚拟偶像的人格产生影响,而粉丝所喜欢的虚拟偶像的人格中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背后的自然人。这些微妙的细节让虚拟偶像立体和丰满起来,也让虚拟偶像一定程度上退化为了上一代传统偶像,风险再次出现。

凡事称之为工业的,都是可以通过精细化分工生产并批量复制以实现边际成本递减的。任何一个行业进入工业时代,所有参与者必将成为、也只能成为产业工人。

idol.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