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中的生育观 - Peasant Life in China

Photo by Omar Lopez on Unsplash

《江村经济》中的生育观 - Peasant Life in China

生孩子这个话题,似乎从来没在中国人的生活话题中消失过,多年以前是躲着要超生、现在是不想生。身边丁克的朋友越来越多,国家都急了

生孩子这个话题,似乎从来没在中国人的生活话题中消失过,多年以前是躲着要超生、现在是不想生。身边丁克的朋友越来越多,国家都急了。

现在在当代大城市生活中,孩子通常扮演了婚姻生活搅局者的角色,有了孩子,二人世界的时间就讲大大压缩,生小孩之前,夫妻两人无论出门吃饭看电影,还是旅游,亦或是一起做任何有意义且有共同目标的事情,都更加自由,然而有了孩子,所有的时间就只剩下围绕着孩子了。而且,孩子的出生会带来额外的一笔开销,会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这不只是孩子的吃穿用度,还有教育、更大的房子和车子等等间接开销的增加。再而且,孩子还会引入第三方势力,孩子还小的时候,无论月嫂、保姆还是帮忙带孩子的父母,都打破了二人原本恬静的婚姻生活;孩子长大了,孩子本身就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作为打破者而存在着。

而有趣的是,在中国传统生活场景下,似乎是相反的。传宗接代固然是个动力,如同小品《超生游击队》中演绎的一样,但其实还有其他深层次的原因:

在生孩子之前,丈夫对她的态度是冷淡的,至少在公开场合是如此。在讲话的时候,丈夫都不会提到她。甚至在家中,只要有别人在场,她的丈夫如果表示出对她有一些亲密的感情都会被认为是不妥当的,结果会成为人们背后议论的一个话题。在这种情况下,夫妻之间坐也不挨得很近,而且彼此极少交谈。他们宁愿通过第三者来交谈,而且彼此还没有一个专门名词来称呼对方。但一旦生了孩子,当丈夫的就能称他的妻子为孩子的妈。从此之后,他们能比较自由地交谈,彼此之间也能较自然地相处。对于其它亲属来说,情况也是相同的。真正使丈夫的家接受一个妇女的,是那个孩子。对孩子的关怀是家中的一种结合力量。 ― from 《江村经济》 by 费孝通

看到《江村经济》的这一节的时候,忽然感觉非常奇妙。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理解这种家庭现象肯定是毫无难度的,然而到了现在,年轻人生孩子反而很容易成为爱情或婚姻生活的坟地,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很难用几句话概括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相信你们每位读者都能得到自己的一些答案,但总体来看,现代化与城市化确实是繁殖与生育的终结者,有解吗,要解吗?

《江村经济》实际上是费孝通的博士论文,博士时期的论文能享誉终生的人并不多见,这本书成文过程也比较坎坷。当年费老拿到博士 offer 之后,带着妻子去做田野调查,妻子还发生了意外去世了,辗转跟着姐姐来到江苏的一个小村,叫做「开弦弓村」的地方,住了一阵子,完成了自己的田野调查,后来出国后用英文发表的这篇论文。结果自己回国后就赶上文化大革命被打倒了,这本书在海外火了他都不知道。直到文革结束,恢复了工作和名誉,又太忙,才委托他人翻译成中文传回国内,被我们看见。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