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6)
如果不是重重机缘,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到达这个地方,同行的一位朋友反复在说一句话,就是这一辈子很多地方可能只会来一次。我不知道这个地方以后会不会再来,但至少我在得知这个消息的前一秒还想不到我此生会有什么理由来到这里,一个江苏兴化的小镇,水路密布,没有任何旅游景点和特产的平平常常的小镇,就如同这片大地上所有小镇一样,一条主干道,饭店、建材、水管、电器的招牌密密麻麻紧挨着,临街贴满瓷砖的店铺和熙熙攘攘的骑着摩托车和电动车的人们,穿行在小货车的海洋中。
大概一两周之前,一个举办精舍以及组织信众参加各地法会的朋友提到这里有一场开光法会,问我要不要去观礼。我一时来了兴趣,便答应下来。于是长途驾车九个小时,到了兴化大垛镇。
生长在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著称的承德的我,从小对寺院的概念便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便是无人的小庙,也必是红墙绿瓦、五脊六兽,更何况是有人修行的寺院丛林。可到了大垛镇的千佛古寺,才错愕的发现,这样一个大气的名字背后,原来只是三进小院,薄墙黑瓦,只有两寸厚雕琢简单的石栏杆,还有做工粗糙形制奇特的灯具。我便暗自腹诽,且不说这样做是否慢待佛祖,单从我一个观光客的角度来看,也是不够体面。就像一个临时拼凑的宴席,碗筷各不相同,凳子也是百花齐放,让人深深的怀疑这场宴席结束后,这些东西是不是都要归还给本来的主人?
怀着这些惴惴的心情,便目睹典礼开始了,出乎我意料的是,典礼的开始,一些看起就是街坊邻居的大妈大婶们,穿着很鲜亮的衣服开始表演腰鼓,之后是一群大爷开始舞狮。能看出来他们并不专业却也经过刻苦排练,特别是当舞狮的大爷最后停下来,把狮头放下,面对围成一圈的观众的一瞬间,是一个小学生第一次上台读课文完毕,望向台下的全班同学的那种表情,脸上的那种拘谨和羞涩,让我会心一笑。最后还有七八个看起来极老的人,可能每一位都有九十岁以上,站在空地中央,敲起了一个很简单的锣鼓点,每个人都笑的特别发自内心的喜悦。
开光典礼中的诵经,仪式,虽然听不太懂,却也沉醉于那种仪式感之中。可忽然发现当大和尚们在寺院里巡回之后,周围的乡民们却开始张张罗罗的开饭了。他们在寺院的院子里支起十几张大圆桌,流水席就开起来了。寺里的僧众也张罗着大家落座,帮忙摆放碗筷,就像村里有人盖房乔迁,大家帮工之后便热热闹闹的做下来吃一顿一般。这一瞬间,寺院中央的高大香炉上飘散的烟气,似乎都变成了袅袅炊烟。
一场法事下来,大殿里的诵经声和香火味已经散去,只有佛陀耀眼金身还反射着殿外的阳光,而我也忘记了这充满了拼凑感的显得有些简陋又粉刷一新的寺院,却一直沉浸在那充满着生活气息的流水席的餐桌上,沉浸在那敲着锣鼓点的百岁老人的喜悦的笑容里,也许,这才是佛祖真意。